当前位置: 首页 / 他山之石 / 正文
一场突破传统的改革——来看安徽工程大学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
   日期: 2024-05-09   点击:

应用型高校发展的重要挑战


随着高等教育由大众化向普及化加速迈进,分类发展成为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2017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以人才培养定位为基础,将高校分为研究型、应用型、职业技能型三大类型”。应用型高校着重于“应用”二字,以本科教育为主,主要从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并从事社会发展与科技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高水平应用型本科建设进入新阶段。多省市发布的“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中都频繁提及应用型高校相关内容,包括加快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建设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等。

如今,应用型本科高校已占据我国本科院校的“半壁江山”。如何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安徽工程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的省属重点建设高校,近年来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毕业生培养质量稳步提升。根据公开发布的《安徽工程大学2022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数据显示,该校毕业生就业行业以制造业为主,约36%的本科毕业生从事制造业工作。相对于2020届毕业生,今年毕业生的月收入实现14%的增长,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提升了11个百分点。

2022年该校全面推动本科个性化人才培养改革,又将学校个性化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带入一个新的阶段。




从出口端摸到改革“命门”



“我们是国际性大公司,向世界500强迈进。毕业生如果只懂机电,遇到国际纠纷,他懂法吗?和外国人打交道,他的口语行吗?推销汽车,他懂营销吗?”在媒体对安徽工程大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报道中,学校党委书记张志宏在奇瑞公司调研汽车产业发展时,奇瑞董事长尹同跃的这段反馈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一连串问题也非常清晰、生动地回应了一个可能困扰着很多应用型高校的问题——为什么专业对口的毕业生,多数不能被企业拿来就用?

安徽工程大学党委常委、教务处处长周晓宏向记者介绍,2022年学校领导带领相关部门和学院进企业、入工厂,就人才培养、学生就业、社会需求开展蹲点调研,发现部分毕业生很难及时满足企业的需求,而且存在“职业天花板”的问题。针对此现象,学校组织开展了教育教学大讨论,积极探索地方工科高校人才培养改革——“桌餐”如何变为“自助餐”

通过调研走访和学习借鉴吉林大学、浙江大学、重庆大学等高校先进经验,安徽工程大学统筹谋划,成立了由校党政主要负责人亲自担任组长的本科个性化人才培养实施领导小组,制定了《安徽工程大学关于深化本科个性化人才培养改革的实施方案》。通过深化学分制改革,进一步强化学生中心、个性化培养,推动“更交叉、更专业、更融合、更个性、更卓越”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多路径的人才培养机制。

为全力推进改革实施,该校还组织召开个性化人才培养工作布置会,明确了各项改革任务和实施“路线图”。校领导及相关部门先后赴各学院就个性化人才培养改革推进情况进行调研指导,与学院领导和教师进行座谈,围绕教学和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展开充分的讨论和交流,针对个性化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重点问题”“疑难问题”“共性问题”,帮助学院出点子、想办法、找对策,引导一线教学人员和管理人员转变思想、形成共识。




突破传统 拓展个性化成长空间



深化本科个性化人才培养改革,“个性化”是关键。周晓宏谈到,除了赴企业调研之外,学校还对在校生进行了深入访谈,发现伴随越来越多的“00后”进入校园,学生对多元化发展的需求也越来越强。除了要培养能适应市场需要的人才,为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也是学校进行大刀阔斧改革的重要原因。

在高质量实施个性化人才培养改革过程中,安徽工程大学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进行了实践,并已取得值得肯定的成绩。

一是增设个性化交叉课程。该校对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原有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完善,增设个性化学科专业交叉平台。学生不仅可以选择专业相关的课程,还可以选读感兴趣的跨学科专业课程。

例如,法学专业的学生可以选学机械或电气等专业课程,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以学习动画设计等。经充分征集骨干教师、在校学生、毕业校友和企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学校2023年共提供个性化交叉课程200余门,选修学生达7000人次,实现文理工交叉融合。

二是开设跨学期课程。考虑到高年级学生考研就业实际需求,该校开设了跨学期课程供学生提前修读。2023年,各学院结合专业特色开设了近300门跨学期课程,选课学生达7690人次,近50%的大三学生提前修读大四课程,为研究生备考和就业腾出更多时间。

通信专业2019级学生宗昊提前修读了“信息理论与编码”“大学物理2”等课程,大三下学期用发表的论文和专利申请了毕业论文替代,顺利提前毕业并进入香港科技大学继续深造。

三是设置“特色班级”。除了在全校性课程上“做文章”,学校还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了各类“特色班级”。例如瞄准学生科研和创新能力的提升,组建成立“拔尖创新班”,助力学生继续求学深造,在科研上做出一番成就;瞄准工程实践能力和就业创业思维的提升,先后成立“奇瑞班”等20个企业冠名班,其中11个获芜湖市“紫云英计划”支持。

学校在“应用化学拔尖班”的基础上,陆续开设“纺织服装创新班”、“计算机拔尖班”,助力学生干出自己的一番事业。学校在前期奇瑞冠名班基础上,与奇瑞汽车深度合作共建奇瑞学院,以“小班化、项目化、导师制、跨学科”培养模式,构建产业、专业、就业、创业“四业统筹”的融合育人体系,目前学校正在积极推进“奇瑞新能源冠名班”和“奇瑞智能网联冠名班”建设,全力服务全省首位产业发展。

四是推动辅修专业和微专业。依托国家级和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新文科教育专业认证的优势专业,开设了一批“小而精”的辅修专业和微专业。近年来,学校陆续开设法学、金融工程、人力资源等十余个辅修专业深受学生欢迎,每个辅修专业围绕核心知识和技能开设5~8门课程。第一期来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电子工程、纺织工程、自动化等14个专业的27名学生选修人工智能微专业已于2022年顺利结业,该校累计培养双学士学位“复合型”毕业生1000余名。




多举措扭转“工科理科化”



有别于传统知识本位的学术型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鲜明的职业导向和能力本位取向。因此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实践创新能力是应用型人才的主要特征。

2023年3月,曹德旺等25名科学家企业家联名呼吁“工科理科化现象”亟待扭转,强调这个问题在本科教育中最为严重,主要表现为本科生实践机会少、时间短、训练强度低,实践多停留在企业参观层面这给安徽工程大学带来很大触动。

为解决“工科理科化”问题,该校积极开展卓越工程师学院、创工场、产业学院、校企合作共建课程、项目式教学等建设,持续拓宽复合型卓越人才培养渠道。由学校教师、企业工程师共同制定教学文件、重构教学内容、组织课堂教学,将企业前沿技术和操作引入课堂,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行业标准精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紧密衔接、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高度融合。聚焦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方向深入拓展校地企合作广度,打造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新高地,推动学校新工科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有机结合。

该校首期创工场共选拔本科生21名、研究生26名,建立8个校企合作课题组。首批学员深入固高自动化、卡思普智能科技、佐标智能科技等行业重点企业开展项目式学习,在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的指导下,按照企业课题导向、项目式课程开发、校企共同解题的思路,通过本硕贯通式培养,聚焦模块化教学,实现跨学科合作培养,把学生带入真实的应用场景,大力提升该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据介绍,安徽工程大学的机器人现代产业学院已获批国家级首批现代产业学院,成为长三角现代产业学院的典型示范,引领着学校6个省级产业学院和4个校级产业学院不断创新人才培养路径。2022年,该校又获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目前正在全力打造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工科人才培养体系。




“一样的分数,不一样的教育”



安徽工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中大刀阔斧的改革,也得到学生的积极反馈。数据显示,该校2022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教学满意度(94%)相较于2020届提升了4个百分点。招生质量的提升也体现出较高的社会认同。2023年安徽工程大学省内本科一批理科投档线520分,高出一本线38分,投档位次较去年跃升7590名,位居省属高校前列。

安徽工程大学在2023年招生宣传中提到,“一样的分数,选择安工程,将得到不一样的教育(享受一流高校教育)”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应该说,该校大力实施个性化人才培养,通过人才培养改革,学生在拓宽成长视野的同时,赢得了面向未来发展的积淀,也正是这一理念的重要体现。


上一篇:顾永安 | 应用型大学高质量发展:挑战、战略及核心理念

下一篇: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 | 厚植爱国情怀 培育时代新人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杨梓塘路130号    邮编:425199  技术支持: 新葡萄8883官网amg开发者协会

Copyright  2024  新葡萄8883官网amg教学质量管理处(教师发展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