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过程就是高校对照认证标准,对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评价、自我改进、自我建设的过程,其中,自评自建是师范类专业认证的重要环节,也是整个认证工作的基础。高校评建工作应把握好专家组认证考查进校前、进校中和离校后三个重要时段,做好准备工作,以平常心、正常态,学习心、开放态对待认证,积极落实整改,切实推动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一)进校前评建准备工作
评建准备是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基础工作,主要任务是参评高校比照认证标准检查师范类专业办学条件、办学过程、办学质量是否达到国家规定标准要求,以及是否采取了相应措施进行查缺补漏、改进提升。进校前评建工作应贯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强”指导思想,自始至终体现真实性、客观性、综合性, 并要求教师、学生和相关工作人员共同参与。
1.充分做好认证申请前的准备工作
一般情况下,至少在提交认证申请前1年开展认证准备工作,是在充分理解认证理念与内涵的基础上,学校、学院、专业上下联动,对照认证标准,系统梳理人才培养工作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与差距,并逐步开展改进的过程。
(1)学校层面
参评高校应以专业认证为切入点,以认证理念推动师范类专业教学改革,引导师范类专业聚焦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培养,建立基于产出的持续改进质量保障机制和质量文化,着力破解专业人才培养缺乏长效监管制度、培养质量提升动力不足等问题,从根本上推进专业建设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一方面,高校要通过网络、广播、会议等多种形式对专业认证理念和认证标准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管理人员特别是教务管理部门和参评专业全体教师应对专业认证理念及认证标准做到入脑、入心,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上。另一方面,高校应在人财物等方面为师范类专业认证提供保障,定期开展认证评建准备情况进行检查。
(2)专业层面
参评专业应紧紧围绕“五个度”,按照认证标准对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支持条件、质量保障、学生发展等8个方面进行梳理总结,从学校办学特色出发,通过举证详细说明为达成人才培养目标,所开展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及取得的成效,阐述其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途径以及目标达成情况,同时能够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改进。
①宣传动员工作。通过举办研讨会、培训会、印发宣传材料等多种方式,帮助教师深刻理解认证理念和标准,并以此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②修订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参评专业应依据学校办学定位,结合专业特色,按照专业认证的指导思想、理念和标准要求,从专业定位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出发,思考和研判专业现行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合理性,并通过对专业教师、在校生、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调研,充分吸收多方意见的基础上,修订专业 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
③优化设计课程体系。重点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达成度,对课程体系的合理性进行研判。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应注意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的逻辑关系,明确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矩阵,分析课程矩阵对毕业要求各指标点的支撑情况,找出课堂教学环节中制约教学质量提升的短板。
④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跟踪调查及反馈工作。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跟踪调查及反馈是专业认证的重要环节,充分体现了专业认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认证理念,也是专业认证外部评价的主要内容。拟申请参加认证高校应开展以下工作:
第一,建立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常态联络机制。建立与师范类专业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建立有效的常态化联络机制,是专业认证“持续改进”理念的重要体现,是推动专业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认证专家考查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
第二,定期开展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高校应根据师范类专业实际情况,定期通过邮件、电话、网络及座谈等多种方式开展师范类专业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满意度调查,应充分吸收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分析总结专业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持续改进和完善专业 培养目标、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逐步缩小专业办学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求的差距,提高师范类专业办学的社会满意度。调查应符合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基本要求,应注意调查对象的选择、范围及调查内容等方面。(专家进校之后需要提供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原始调查问卷、调查报告)。
第三,加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培养过程的评价反馈。高校在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培养过程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培养效果改进等环节中,应通过邮件、电话、网络座谈等多种方式吸收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意见,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反馈的问题进行整改,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相关调查需要整理形成调查 报告,以便专家进校查阅)。
⑤教学档案与支撑材料整理。专业认证以事实为依据,任何结论均需提供支撑材料,因此,高校应注重关于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证据的积累,做好各类教学档案及支撑材料整理,包括各种制度文件、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调查问卷、教学评价相关材料、整改过程的典型案例、教学档案及产学研协同育人材料等。
(3)教师层面
专业教师应认真学习认证理念与认证标准,充分理解“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重点抓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践;应根据毕业要求,修订教学大纲,分析教学内容与毕业要求各指标点的对应关系;应通过自我评价、同行评价、督导评价、学生评价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持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还必须做好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材料、实习报告、试卷及试卷分析、反映教学改革成效的典型案例等教学档案整理工作。
2.积极做好认证申请受理后的评建工作
高校按《办法》规定向相应教育评估机构提交认证申请,经教育评估机构组织专家审核通过后,应组织专业及时开展认证申请受理后的评建工作。
(1)成立认证领导小组及工作组
专业认证工作涉及到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需要参评专业及所在学院、相关职能部门的共同参与。为推进认证工作的顺利进行,参评高校应成立认证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认证工作的统筹协调,领导小组的主要工作包括制定认证工作方案,组织指导、检查监督自评报告及支撑材料的准备工作,协调专家进校期间的考查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一般由学校主要负责人担任。同时,还应成立由参评专业所在学院、教学管理相关部门参与的认证工作组,具体负责自评材料的准备、整理,自评报告撰写等方面的工作。
(2)制定详细的认证工作方案
在认真学习《办法》基础上,参评高校应制定立足师范类专业教学改革与内涵式发展,基于产出和持续改进质量保障长效机制相结合的认证工作方案,方案内容应包括认证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人员构成、认证工作分解及任务落实、认证组织实施等方面。
(3)面向全体师生开展专项宣讲培训
在前期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参评高校要进一步做好学校师范类专业全员培训工作,使专业教师、学生及相关管理人员进一步理解专业认证的理念与内涵,形成“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和工作氛围。宣讲培训包括学校层面、学院层面及全员师生层面的动员会,其中,学校层面的动员会旨在 对专业负责人、学院负责人及相关职能部门和统一思想认识;教务部门与学院分别组织召开师范类专业师生的动员宣传会,增强师生对专业认证的“期待感”和“认同感”。
(4)做好专家进校前的服务保障工作
在专家组进校前,参评专业及所在高校应指定专人,负责与专家组秘书和项目管理员沟通,做好及时补充专家所需相关认证材料及其他工作,具体包括制定专家组进校考查日程、准备办公用品、案头材料、专家组工作室、专家组住宿等。案头材料包括进校考查工作指南、自评报告、专业教学状态数据分析报告、课程表、校领导名单、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院系负责人及教务管理人员名单、专业教师名单、学生名单、实习实训基地名单、用人单位名单等。专家组工作室原则上安排在专家住地,备有供专家查阅的自评报告、支撑材料及有关教学文档等资料(原始教学文档可存放在学院,列出清单供专家查找);投影仪、打印机、电脑等必备办公用品等,是否另外安排专家工作室可与专家组秘书和项目管理员商定后执行。
3.认真撰写《自评报告》
《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自评报告》(以下简称《自评报告》)是开展认证现场考查和结论审议的主要依据,《自评报告》撰写须紧扣认证标准,逐项进行自我检查、自我举证。
(1)结构框架
《自评报告》包括标准达成举证和附件材料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是对照各项认证标准要求描述达成情况,依照认证标准顺序,分为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支持条件、质量保障、学生发展等八项;每一项内容均包括达标情况、主要问题、改进措施三方面,既要反映专业建 设取得的成绩,更应直面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需以师范生核心能力素质培养为中心,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达成为主线,撰写时须注意各项之间的逻辑联系,系统分析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支持条件和质量保障支撑情况。第二部分是附件材料,包括专业培养方案、《自评报告》和《专业教学状态数据分析报告》的所有支撑材料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调查反馈分析报告等。
(2)内容要求
《自评报告》内容应以“五个度”为主线进行组织,注意通篇各部分的逻辑关系,保证报告前后呼应、环环相扣、相互印证;同时应紧扣认证标准,以《专业教学状态数据分析报告》为支撑,用数据和事实逐条举证标准达成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采取的改进措施。与标准无关内容或不能覆盖全体学生的少数“标志性成果”不列入报告。
(3)形式要求和提交时间
《自评报告》总篇幅一般不超过5万字,正文主体部分用仿宋小4号字,A4纸双面打印并装订成册,封面加盖学校公章。参评专业应在认证受理后按规定时间提交《自评报告》。
4.注意事项
(1)积极推进持续改进工作。参评高校和专业应充分认识到专业认证不是目的,而是推进专业教学改革,逐步形成持续改进质量文化的手段,因此,认证申请受理后,学校和专业应主动接受教育评估机构及专家的指导,积极开展自评自建,推进专业教学改革和内涵发展。
(2)确保认证材料的原始性和真实性。参评专业及所在高校应认真完成专业教学状态数据填报工作,提供相应的认证材料,并确保所提供的支撑材料、案头材料及教学档案的原始性和真实性。上述数据和材料如出现弄虚作假,一经查实,对认证结论实行一票否决。
(二)进校考查期间工作要点
现场考查是专家真实感受和客观评价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达成情况的重要手段,是参评高校深化师范类专业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良好机遇,是宣传认证新理念、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措施,也是树立评建工作良好风尚和新形象的关键环节。
1.常态对待认证
(1)组织管理常态。参评高校应以平和心态,真实反映学校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实际工作状态和存在的问题,使专家进校工作更具指导性、针对性、实效性,为学校获得更多的帮助和更大的改进空间。从校领导到学院到专业师生,均应把专业认证作为一次常规体检,作为一次发现问题、持续改进、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强的机遇来对待,广大师生主动参与,不搞变相施压、以免引起师生反感。
(2)教学秩序常态。维护正常教学秩序是保障现场考查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认证工作要按照教学计划保持常态,不允许因为专家进校而调整,如更改教学进程、变更课程安排、更换任课教师等;不安排教师和学生参加一些不必要的活动,不组织师生文艺汇报演出等。
(3)认证材料常态。认证材料是专家现场考查的主要依据。参评专业及所在学校必须保证提交的自评报告等相关材料真实可靠,必须保证教学文件的原始性与真实性,做到不虚构、不编造,若发现认证材料有弄虚作假的现象,将终止认证。对没有存档或者有问题的数据或者材料,可向专家进行补充说明,并提出持续改进措施。
(4)对待专家常态。现场考查是专家组通过查阅材料、考查走访、听课看课等考查技术,对专业进行的一次全面诊断,旨在帮助专业找出建设过程中的短板和问题,提出改进的意见与建设。参评高校和专业要处理好与专家的关系,以平常心态对待专家考查工作;与专家真诚平等地进行沟通与交流,能够直面专家的问题与质疑,不掩盖存在的问题,坦诚地进行解答或补充说明;不干预专家的考查与独立判断,让专家能够开出有效的诊方,以有利于专业的持续改进,真正达到认证的目的和作用,不断提高专业办学质量和水平。
2.主动配合考查
根据精简高效的工作原则,参评高校可结合专家进校考查工作实际需要,成立考查活动协调组,确保专家与学校各个层面沟通的及时、畅通,保障现场考查各项工作任务顺利完成。
(1)配合开好专家见面会和意见反馈会
专家见面会和意见反馈会是专家组现场考查期间最重要的两次会议,对于整个认证工作是否能够高质量完成至关重要。参评高校应积极配合专家组开好专家见面会和意见反馈会。一要按照专家组要求布置好专家见面会和意见反馈会会场;二要组织好参会人员,保持会场秩序良好。除校领导外,学校还应组织专业 负责人、专业师生代表、各学院教学主管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等参加。三要会议记录和录音录像。
(2)做好引导协调工作
参评高校尽可能为专家工作提供方便,保证工作效率。第一,材料方面。及时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教学档案材料完整,分类科学,方便专家查阅和分析。第二,组织协调方面。根据专家认证工作要求提前与相关教师、学生及管理人员协商安排,如专家临时变更考查方式或内容,应充分尊重专家意见,积极协调配 合。第三,专家工作生活方面。按要求为专家办公或访谈提供必要的办公室和小型会议室,按规定为专家提供餐饮、食宿。
(3)合理安排专家组生活
应本着卫生、营养、安静和方便的原则,以不违规、不干扰专家为前提,做好专家组生活的组织安排。
①住宿。原则上应入住校内宾馆(招待所)。如果高校没有宾馆(招待所)或条件太差,可就近安排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宾馆入住。通常专家组成员每人单独配备标准间,并可根据需要配备电脑、打印机、文具等办公用品。
②餐饮。专家就餐安排在学校食堂或入住的宾馆,以自助餐或配餐方式为宜,须严格按照会议餐费标准,控制陪同人员,不安排烟酒,不搞任何形式的宴请。如无特殊说明,学校人员特别是校领导不需要陪餐。
3.认证宣传与档案材料留存
本着低调、真实、正面和常态的原则,做好专家进校考查的宣传报道工作。参评专业及所在高校应将专家进校考查作为一项常规工作予以宣传和报道,重在宣传认证的新理念、新方法、新风尚。不渲染、不造势,校内不张贴欢迎标语、不悬挂彩旗等。参评专业及所在高校可进行专家组工作情况记载和相关会议记录与音像采集工作,特别要做好专家组意见反馈会等会议的录音记录与整理,用作资料留存,由专人保管,但不上传至互联网,不外传。
4.注意事项
(1)统筹安排,合理有序。参评高校以常态统筹安排专业认证工作,负责联络的工作人员要与专家做好沟通,合理安排工作计划,确保专家在校期间考查活动效率,确保专家能高效全面地了解专业办学情况。
(2)确保提供材料的真实性、原始性。不编造材料,不弄虚作假,提供的支撑材料及数据能反映专业办学真实情况。
(3)严守认证纪律,规范经费使用。参评高校应严格遵守认证纪律,规范经费使用,不搞违规、超标接待,不搞形式主义,确保“阳光认证”。
(三)学校整改工作要点
认证整改工作是落实持续改进认证工作理念的重要举措。认证整改是一个长期过程,参评高校要组织专业认真研究专家个人反馈意见和《专家组现场考查报告》,采取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积极开展整改,巩固认证成果,使认证整改过程常态化、持续化,推动专业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做好总结宣传
(1)及时总结分析
专家组现场考查结束之后,参评高校应对专业认证工作进行认真总结,组织各类专题会议,认真讨论专家组反馈意见,全面理解专家组反馈意见,按照“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反思专业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2)校内总结推广
专业认证不仅仅是某个专业的事情,某个专业反映出的问题是参评高校在师范类专业教学管理和内涵建设方面的“通病”。参评高校要以单个师范类专业认证为抓手,带动校内其他师范类专业梳理问题,改革培养模式和监督反馈机制,优化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推进师范类专业质量建设落地“最后一公里”。
(3)校外客观报道
参评高校可以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对认证促进师范类专业教学改革、提升师范人才培养质量的成效进行报道,发挥认证工作的示范引领作用,扩大认证的受益面。
2.采取整改措施
参评高校应根据专家个人反馈意见及《专家组现场考查报告》,重新审视影响专业改革发展的主要问题、关键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推进整改,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对整改情况进行检查验收,有效推进整改工作落实落细。涉及到学校及相关职能部门的问题,应由学校教务处牵头负责;涉及具体专业的问题,应由专业所在学院负责。
3.撰写并提交《整改报告》
参评高校须根据专业整改工作情况,撰写《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整改报告》(以下简称“《整改报告》”)。《整改报告》通常由认证专家组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整改工作基本情况、整改工作主要措施和成效等几个部分组成,尤其要对整改实施过程中一些有特色的措施与做法、取得的整改经验与成效及工作亮点进行重点归纳总结,要求内容精练,按时提交。
4.持续改进机制与质量文化建设
认证是手段,不是目的。参评高校应清楚地认识到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目的是为了推动高校加强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长效机制建设,增强质量保障的主体意识和责任,逐步形成质量意识清、质量目标明、质量管理严、质量责任强的质量制度文化,真正让自我保障、自我评估、自我监测成为师范类专业履行职能和担当使命的内生动力,让持续改进涵盖人才培养全周期、全过程,并内化为一种文化自觉,不断提高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5.注意事项
(1)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专业认证就是通过整改不断优化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而整改效果是下一轮认证的基础和依据。参评高校和专业在落实整改中不搞形式主义,注重整改措施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让学生成为认证的最终受益者。
(2)注意整改的范围、深度与广度。专业认证整改不仅涉及到专业自身,还包括学校及职能部门管理及政策制度制定等方面,因此,认证整改要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并注重从机制体制、具体措施等方面的综合性改建。
(3)充分吸收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和建议。整改过程中,专业应通过各种方式征求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外部评价意见和建议,采纳吸收有益内容,并落实到教学环节中去,形成基于产出的“评价-反馈-改进”闭环,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