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朱雪芳,女,汉族, 1963年出生,中国香港人,博士研究生毕业。2000年毕业于香港新亚研究所,获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获中国哲学博士学位。现为新葡萄8883官网amg中文系副教授、濂溪研究所副所长、泰国国际佛教大学客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宋明理学、儒佛道合一,中西文化比较。生活简朴、素食主义,业余时间带动学生组织读书小组。多次到泰国、马来西亚讲授《佛教与中国文化》课程。主要科研成果有:在《中国哲学史》、《湖南大学学报》、《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新亚论丛》等国家级核心和省级期刊上发表《〈大学〉的义理性格》、《〈大学问〉——“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比较朱子与王阳明的“格物”》、《周敦颐论“诚者圣人之本”》、《论周敦颐的修养观》、《道南一脉传承特色》、《道南一脉——从杨时到李侗》、《从〈孟子〉看公民道德﹕道德的古义》、《从杨时书信看尧舜之道﹕以中和为例》等论文20余篇;主持校级课题1个(周濂溪修养观研究—— “中正仁义” 二重进路)、负责湖南省级课题3个;分别于2009年3月、2011年11月、2015年9月获得永州市第三、第四届、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中 瑜:朱教授,您好!前不久我读了《此心光明——王阳明传》一书,该书讲了很多王阳明的传奇故事,但我最感兴趣的还是他对中国传统儒学的传承与创新。他认为,一个人对世界的认知主要在于心,为此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并由此开创了心学。您是研究宋明理学的,请问:心学与理学有什么渊源关系?
朱雪芳:冯友兰先生的《论中国现代“心学”与“理学”》中提到:中国哲学史上,“心学”的代表为宋明道学中的陆王之学,“理学”的代表为宋明道学中的程朱之学。王阳明小时候学朱熹,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最崇拜的人就是朱子,痴迷朱子的格物致知。他年轻的时候曾同一个姓杨的朋友坐在亭前对着竹子格物。格了三天,姓杨的朋友病了,被人抬下去了。而王阳明继续,到第七天时,王阳明也病倒了,所以放弃了。
我认为,王阳明的做法有问题,因为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不是指接连格一物,而是一次格一物,透过不停地重复地对一个事物去了解,逐层递进。用今天的话来说,叫做量变达到质变。
王阳明后来暂时放弃理学的原因,是因为“格物”没有成功。另外,他在官场上仗义执言,为谏官撑腰,直接撞在了宦官刘瑾的枪口上,被杖四十,随后贬到了贵州龙场做驿丞。龙场是王阳明的一个人生转折点,因为到了龙场,才有了他的“龙场悟道”和后来一系列的辉煌。可以说,王阳明其实从没有放弃过朱熹,到了晚年,在他的《传习录》里,经常提到自己对朱熹的崇拜。
中 瑜:提到理学,作为永州人,首先想到的是理学的开山鼻祖周敦颐,他是永州道县人,也是永州的骄傲。有的人甚至把他提到与孔子并论的高度,称之为中国儒学的第二座高峰。有的人观点恰恰相反,认为周敦颐留下的著作并不多,从学术角度来讲,在其之前有胡瑗、孙复、石介等人,之后有二程、朱熹等人,若称他为理学鼻祖有些拔高了。请问,您是怎么看待的?
朱雪芳:提出周敦颐是理学鼻祖的主要是朱熹和胡宏等人。特别是朱熹,他对周敦颐倍加推崇,把其思想作为自己思想内部主要之义。朱熹评价:“道丧千载,圣道言湮,不有先觉,孰开后人。”“书不尽言,图不尽意。”“风月无边,庭草交翠”。到南宋宁宗时被官方所认为,赐为“元公”。宋礼宗时,从侍于孔庙。
周敦颐生前的地位并不高,是朱熹和胡宏等人把他推到了极致。这些可以从文本中找到线索,朱熹与吕祖谦编的《近思录》和《伊洛渊源录》,都是把周敦颐放在第一位的。朱熹认为胡瑗、孙复、石介等人,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而周敦颐不同,他的《太极图说》达到了。
中 瑜:能否请您介绍一下宋明理学的传承线路图?
朱雪芳:宋初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的思想揭开了理学的序幕,而北宋中期的周教颐、邵雍、张载从不同方面探讨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提出了理学的基本范畴,从而为理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我们现在研究宋明理学,一般都是从周敦颐开始。周敦颐曾到处讲学,他的得意弟子是洛阳的程灏、程颐两兄弟。程氏兄弟十四五岁时就跟着周敦颐,他们后来渐渐形成了颇具自己特色的洛学。二程弟子遍及天下,广为传播二程学说,其中主要分为两线:一线是从谢上蔡传胡安国、胡五峰,这学派一度衍甚众,故被称为“湖湘学派”;另一线是从杨时传罗从彦、李延平,四传朱熹,称为 “道南学派”。又由于朱子体系庞大,自成一家,弟子遍天下,故别开“闽学”。
中 瑜:作为湖南人,我们自然关注“湖湘学派”的起源与发展。请问“湖湘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哪些?“湖湘学派”对后世的影响如何?
朱雪芳:“湖湘学派”的代表人物,前面提到了,就是南宋文学家、理学家、大学士胡安国及其子胡宏(胡五峰),他们于南宋建炎年间来到潭州湘潭创立碧泉书院,并在衡山山麓办文定书院,吸引了众多湖南才子来求学,如胡寅、胡宪、谭知礼和黎明等。他们创立了湖湘学派。后来朱熹和张栻在长沙岳麓书院、城南书院主持讲学,使湖湘学派更加成熟。
满清时期,乾隆皇帝为长沙岳麓书院亲书“道南正脉”匾额,以表彰湖南学者传播理学之功。到晚清,湖湘学者更为人才济济,名家辈出。如邓显鹤、唐鉴、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郭嵩焘、罗泽南、魏源、陶澍、贺长龄、贺熙龄等人,他们的这些思想特性,都继承了湖湘学派的思想传统和作风。后来,湖湘学派逐渐演变成湖湘文化,孕育了湖南在近代现代史上一大片人才,像谭嗣同、陈天华、黄兴、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任弼时、齐白石、沈从文、周立波、田汉等人。
中 瑜:在“道南学派”中,杨时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关键人物,请问,您认为他对“闽学”的形成有什么样的影响?
朱雪芳:杨时是熙宁九年的进士,原是程颢的学生,也是“程门立雪”中的原型。程颢死后,他因与学友游酢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拜访程颐。因为天寒地冻,程颐在午睡,他们不敢打扰,就站在门口等待。当程颐醒来时,发现杨时游酢二人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
张伯行在〈杨龟山先生全集序〉中指出,在二程弟子中,杨时的性格、气质在众弟子中比较纯綷,性格冲和恬旷,如坐春风,而且对道的信实最笃诚,所以能有足够的气魄继承二程所传的洛学,开出道南一脉,而下开闽学,被尊为闽学鼻祖,声名远播。
中 瑜:朱熹是理学的光大者之一,在您看来,他在理学的传承上有哪些创新?对后世的影响如何?
朱雪芳:朱熹的哲学体系以程颢兄弟的理本论为基础,并吸取周敦颐太极说、张载的气本论以及佛教、道教的思想而形成。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他的创新表现在动静观、格物致知论、人性二元论等等。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国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在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元朝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试士子,明朝朱元璋以朱熹等“传注为宗”,使朱学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强有力精神支柱。
随便说一句,我就是朱熹的后裔,所以特别专注于理学研究。
中 瑜:朱熹弟子众多,他所提出的“格物致知”论,影响甚广,而王阳明似乎对其这个观点提出了一些质疑乃至修正。请问,您怎么看待两人不同的学术观点?
朱雪芳:朱王都是理学的传承者和光大者,都是在周敦颐的理学中逐渐融入了自己的思想,从而形成了属于各自的“闽学”和“心学”。二者的差异在于:朱熹讲性即理,王阳明讲心即理。两个人的角度不一样,朱熹认为心是活动的、变化的,所以心不是理。也就是说,每一件事物的存在都有它自己的道理,随着人们的认识而不断变化,这就好比“月映万川”的含义,月亮只有一个,而地球上的河流很多很多,但是只要在有水的地方,都可以看到月亮。而王阳明认为人的心就是良知,只要不断扩大它,就可以达道,就是理。
中 瑜:在理学的传承中,张栻也是一个很有分量的人物,他曾主管岳麓书院教事,从学者达数千人。而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朱熹曾从福建崇安专程来长沙(潭州)造访张栻,在长沙逗留了两个月,两人对理学中的一系列问题在岳麓书院和城南书院轮流进行讨论,甚至留下了“朱张渡”的传说。请问,您怎么看待朱张的交往,他们的论道对彼此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朱雪芳:关于朱熹和张栻的交往,可以从学术师承和人生经历两个方面开看。两人有共同的学术渊源和太多的相同经历,这就为他们的学术友谊和学术交往奠定了背景基础。首先从学术师承看,他们都是二程的四传弟子。二程洛学南传的两条线索为:一是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二是谢良佐——胡安国——胡宏——张栻。 两条线索分别形成朱子学派和湖湘学派。两派在同出一源的同时,在传承的过程中又相互融会,胡宏曾师事杨时和程门另一弟子侯师圣,朱熹既有得于谢良佐,又通过胡宪而曾为胡安国的再传弟子。其次,从人生和思想经历看,他们都是“忠君爱国的理学家”,都反对和议,力主抗金,都曾在地方担任官职。
两人的交往所产生的影响是相互的。朱熹经历了中和旧说及中和新说的曲折反复,而张栻亦有早、晚期的思想变化。在他们的思想发展变化过程中,两人都给予对方以关键性的影响。总体看,朱熹的中和旧说主要是在张栻“启键”和引导下获得的,而到朱熹独立思得中和新说后,张栻又转而认同朱熹观点,张栻晚期思想又受到朱熹的深刻影响。
中 瑜:领教了!朱教授,您还研究儒佛道“三教合一”,请问中国的“三教合一”最早始于哪个朝代?形成“三教合一”有哪些历史背景或复杂过程?
朱雪芳:初唐就有人提出“三教合一”的观点,宋代开始在寺庙里出现了“三教合一”的实质,明代则较为普遍。
中 瑜:为了便于大家了解您这个香港来的教授,最后请您谈一下您的学术师从、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吧。
朱雪芳:我2000年6月毕业于香港新亚研究所,获硕士学位。2005年6月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获中国哲学博士学位。香港新亚研究所是钱穆、唐君毅、牟宗三等诸先生创立的当代新儒家重地,我受学于刘国强、陶国璋等诸师的教诲,所以一直学习唐牟新儒学传统。2002年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跟从蒙培元老师学习宋明理学,蒙老师是冯友兰先生学学生,所以在国内也是学习新儒家的学问。
【记者手记】朱教授是香港人,采访她也是我的夙愿。一个香港人,为什么跑到我们永州来?这本来就是一个好话题。原想请她谈一谈人生故事的,但她倾向于谈学术,所以自己只好壮着胆子向她请教了。朱教授的研究,涉猎领域很广,做一个访谈,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我只选择了其中的宋明理学。我发现,通过与朱教授的交流,原来我对理学的一些疑问也就随之释然,自然对理学的认识也有了一点新的长进,这也是我乐意为高校老师做访谈的原因。做一回,学一回,也收获一回,感觉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