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片】谭家希、郭也、陈观荣,新葡萄8883官网amg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制药工程2015级1502班学生。2018年三人以第一作者身份在《Chin.J.Org.Chem》发表SCI论文《Synthesis of Sterically Hindered and Electron-Deficient Secondary Amides from Unactivated Carboxylic Acids and Isothiocyanates》。
【故事】
在短短四个月的时间内,突破传统发现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新方法,并在含金量极高的《Chin.J.Org.Chem》上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SCI论文,这个仅由三名大三学生组成的课题小组取得的成果令人惊叹。将兴趣践行为现实,谭家希、郭也、陈观荣三人用坚持与付出交出了一份满意的成绩单。
在长达12页的全英文论文里,记录着谭家希、郭也、陈观荣三人的辛苦成果:在无偶联试剂和金属催化剂的条件下,以商业可得的羧酸和异硫氰酸酯为原料,温和、通用、高效地直接合成酰胺化合物。这一成果相比传统合成方法,大大提高了酰胺类化合物的应用价值。而成果有多惊人,过程就有多艰难。
“我们做的这个实验是建立在方法论的基础上,需要不断进行优化。”如何找到适合的碱?既能抑制不必要的副作用,又能提高产率,这是实验成功的关键。虽然通过前期的资料查询与学习积累,谭家希三人掌握了实验的基本原理与步骤,但由于实验反应充满变数,每次得到的产率并不稳定。“每次失败的原因都不同,也没有确切的参考,我们只能通过查阅大量资料文献或是向谢龙勇老师请教,去寻找原因,再进行调整。”从常用的无机碱碳酸钾、碳酸钠到有机碱三乙胺、喹啉、DBU等,谭家希三人一次又一次不断地进行试验。
为了得到高产率的酰胺产物,每天一下课,三人就往实验室钻,直到宿舍门禁时间前才匆匆跑回去。有时一整天都耗在实验室里,一边查文献一边做实验,饭也顾不上吃,甚至连期末的复习也都是在实验室完成。实验室、教室、图书馆,三人在三点一线的生活中,为着共同的目标奋力拼搏。“我们每天不是在实验室,就是正在去实验室的路上。”谭家希三人时常自我调侃。而枯燥的重复试验,不期而至的失败,实验室刺鼻的试剂味等压力,都丝毫没有动摇三人的决心。
“科研上想要出成果并不容易,我们知道必然会遭遇无数次的失败,甚至可能根本得不到预期的结果,但我们绝不言弃。这不仅是我们的理想,更是责任。”正是抱着这样的信念,在进行了三个多月的实验后,已历经了上百次失败的三人最终找到了DBN这一大位阻有机碱,不仅使得反应收率提高,反应条件也更加温和。而正是这一有机碱的运用,奠定了这个课题成功的基础。“真正到实验成功的那一天,我们其实已经不那么在乎结果了。我们并不恐惧失败,于我们而言,在失败中积累的经验是更可贵的财富。”在不断进行优化反应后,酰胺产物的产率终于达到了合格的80%、90%。
“正是由于兴趣,才能有动力走这么远。”谭家希三人坦言道,“一开始是了解到酰胺类产物在抗癌抗菌方面有药物活性,而传统合成方法存在一定限制。”小组中的谭家希一直对抗肿瘤这一方面非常感兴趣,因而一直想要进行相关的药物研究,与之兴趣相投的郭也、陈观荣听闻一拍即合。三人主动找到谢龙勇老师,在跟随谢老师进行实验操作的学习后,三人一边刻苦学习一边摸索着做实验。“勤奋刻苦,不畏难不言弃,是一个合格的科研人员的基本素养。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与他们自身的努力分不开。”谢龙勇老师这样评价。
“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号召广大青年,“要力行,知行合一,做实干家。”谭家希、郭也、陈观荣明白,每一项事业,都是靠靠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干出来的。也正是如此,这三位学子用自己的勤奋刻苦突破了传统的桎梏,敢于做先锋,而不做看客、不当过客,在为相关化学研究推开一扇全新的窗时,也承载新时代的春风,在求知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