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省第八届化学化工实验与创新设计竞赛上,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由袁霖老师指导的邓晓莉团队与谢龙勇老师指导的谭家希团队两个课题小组分别研究的项目《四氢-β-咔啉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抑菌活性》和《通过羧酸与异硫氰酸酯的反应直接构筑大位阻与缺电子仲酰胺(英文)》喜获一等奖,创新葡萄官网在此赛事上的最佳成绩。取得成绩荣耀的背后,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力量支撑着他们坚持不懈,且让我们一起走入他们用耐心与专注筑起的“化学城堡”,找寻将兴趣变现的秘诀。
在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参加了科研小组的同学们的时间是被拉长的,假期却是缩短的。对于他们而言,学习不能荒废,实验同样不能间断。每天早上8点到晚上10点半,基本上耗在了实验室里,甚至更多。在大多数学生已经放假回家的暑假,意气相投的他们还在实验室里热火朝天地做着实验,每到夜晚的逸夫楼都是灯火通明。“做科研就像攀岩,需要勇气和耐力,更要踩好脚下的每一步。”回忆起自己当初的抉择,化学1502班邓晓莉说,“好的氛围让自己变得更上进,学院师生全身心投入科研的场面和学术气氛深深的吸引了我,我为身为其中的一员而感到自豪。”
β-咔啉生物碱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和药物分子中,其广谱的生物活性使其深受药物学家、化学家的关注。在指导老师袁霖的带领下,邓晓莉等人将四氢-β-咔啉类衍生物作为课题研究的对象,开启了对β-咔啉生物碱及其衍生物对植物性病菌的杀菌活性的探索之旅。但这条路并非一帆风顺,没有科研经验、实验技能不足、相关知识缺乏,满怀激情的团队一开始就碰壁。在合成化合物的实验研究过程中,团队利用L-色氨酸为原料与不同取代基的醛发生反应合成第一步的产物,在第一次成功合成之后的实验多次以失败告终。巨大的压力摆在面前,科研小组成员焦虑不安。但是,大家知道与其把时间浪费在抱怨上,不如积极行动起来,便推翻之前的思路开始重新讨论探究合成路线,总结失败的经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终于科研实验渐渐走上了正轨。
“高水平的科研工作,要坐得下身、静得下心、钻得进去。”在袁霖老师的影响下,团队成员即使每天做着重复的实验合成也不厌其烦,最终合成了8种不同取代基的产物,并对四氢-β-咔啉类衍生物进行了核磁的表征,证明了在第一步的化合物结构上引入酯基,不仅可以改善它的溶解性和稳定性,同时也保持它原有的一个活性。细细回味整个备赛阶段,邓晓莉等人感受到的,不是痛苦不堪,反而是充实甜蜜。从浩瀚的文献中汲取知识、于实验中验证懵懂的设想、在电脑前思考验证的步骤,在这些点点滴滴中,终攻克每个实验的细节难关。
与此同时,敢于做先锋的谭家希团队亦交出一张满意成绩单。科研小组奉上心血和时间滋养理想,在谢龙勇老师的带领下,一次又一次不断地进行试验,执着专注、热情忘我地追逐科研梦想。在进行了三个多月的实验后,已历经了上百次失败的三人最终找到了DBN这一大位阻有机碱,最终在无偶联试剂和金属催化剂的条件下,以商业可得的羧酸和异硫氰酸酯为原料,温和、通用、高效地直接合成酰胺化合物,并通过不断进行优化反应后,酰胺产物的产率达到了合格的80%、90%。“每一项事业,都是靠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干出来的。”谭家希明白,做科研得先把浮躁的东西散了去,方能慢慢领略其中的奥妙与乐趣。
团结和谐、积极向上、共享共赢,是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所表现出的精神文化。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始终秉持“要让每一个学生成才”的育人理念,狠抓学生学科专业竞赛,极力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对于学院科研团队的师生来说,没有节假日的概念,他们的世界里只有科研,只有实验。他们的人生也因此快乐而纯粹”。 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副院长刘芳这样说。逸夫楼实验室的灯光还在彻夜亮着,依然成了校园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各科研团队继续在实验室度过一个又一个夜晚,攻克一个又一个科研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