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片】张能泉,湖南株洲人,汉族,中共党员,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博士,湖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日本新泻大学访问学者,现任新葡萄8883官网amg文法学院党总支书记。
凝练方向是做好科研的前提,从攻读硕士开始,张能泉便与自己的研究对象——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研究生时期的论文选题是中日现代唯美主义文学关系,当我阅读他的著作时被他对美的憧憬和崇拜以及新颖、独特的艺术形式深深吸引。”
从此,他确定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开始深耕中日现代文学关系领域,重点研究谷崎润一郎及其与中国现代文学社团的关系,这一坚持就是十八年。
在研究的过程中,“语种差异”成了张能泉科研途中的“拦路虎”。为了研究,他开始跟着日语本科生学习日语课程。发音不标准,就从最简单的发音基础学起;记不住单词,就落实到笔头上一遍遍复习巩固;专业术语看不懂,就去查阅专业词典一点点啃下“硬骨头”。在日复一日的勤学苦练下,他的日语翻译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文学研究者只有立足文本,才能研读和发现作品的蕴涵和魅力。”通过细读原始文献和文学原典,张能泉用热情将疲惫和焦虑转化为研究的动力。他以作品创作时期的社会环境为背景,将自己代入文字之中,利用敏锐的文学直觉和感受力,以及经由阅读而积累起来的文学素养,对作品做出具体而精准的分析,以揭示其“言外之意”、“意外之象”和“象外之物”。
面对枯燥乏味的文献史料,他一投入就是十多年,厚厚的资料被翻得泛黄打卷,密密麻麻的资料让笔记越来越厚,也越学越薄。持之以恒的韧劲让他的知识储备日渐丰富,社会科学研究也更加得心应手。
“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十八年来,他前行在中日现代文学关系研究之路上,脚踏实地,深挖深探,对谷崎润一郎短篇小说的艺术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探索了谷崎润一郎对闻一多、周作人、欧阳予倩、郭沫若、田汉、章克标、丰子恺等中国现代作家的文学影响。
十余年间他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3项,并在《社会科学》《当代外国文学》等刊物发表谷崎润一郎系列论文30余篇,其中CSSCI论文10篇,3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篇被《新华文摘》观点摘要,获湖南省第第十五届社科成果三等奖,出版专著2部。
科研一定要与教学密切相结合。在张能泉看来,科研与教学两者是相辅相成的。除了论文发表和专著出版,他通过外国文学课程教学、带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等形式把科研成果运用到教育教学之中,让同学们更好地接收最新的学术前沿知识与发展态势。
“要通过启发式教育,要让学生自己去读原著,读作品,去感受作品本身的魅力”。张能泉积极改革创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探索出“读”“视”“听”“辩”“写”“演”六步教学法,将外国文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学生能力培养相结合。放映影视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开展辩论活动,让学生自主提出辩题、参与辩论,形成“思”与“学”的良性互动;采用小论文写作,提升学生外国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张能泉认为,要多读书、精读书,看问题的视角才能越独特,看问题的深度才能越深刻。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他一直坚持用书籍充实自己,不断钻研。他希望未来自己能在科研的道路上行稳致远,开展更高级别的课题研究,出版更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将最新的学科发展动态和科研成果融入到教育教学之中,让外国文学课堂更加言之有物、生动有趣。